铝合金压铸过程

铝合金压铸是将熔化的铝合金注入高精度模具型腔,在高压下成型并获得特定形状零件的精密铸造工艺。以下是其完整流程及关键技术要点:

一、前期准备阶段

1. 模具设计与制造

材料选择:采用预硬化的工具钢(如H13钢),经热处理后硬度高、耐磨性强,可承受反复高压冲击。

冷却系统设计:模具内部加工出螺旋形或网格状冷却水道,通过循环冷水快速带走热量,控制凝固速度。

排气与溢流系统:在模具分型面开设细小排气槽,防止空气滞留;设置溢流槽收集多余金属液,平衡压力分布。

脱模斜度:所有型芯和型腔壁均设计微小倾斜角度,便于铸件脱模。

2. 合金熔炼与精炼

原料配比:按标准牌号(如ADC12)称量铝锭、硅、铜等元素,加入熔炼炉升温至700-750℃完全熔化。

除气处理:向熔体中通入惰性气体(氩气)或添加六氯乙烷等精炼剂,搅拌破除氢气孔洞。

质量检测:取样进行光谱分析,确认化学成分合格;测量熔体温度,偏差控制在±5℃内。

二、压铸核心工序

1. 设备参数设定

压射系统:设定四级压射曲线——慢速封浇口→快速充型→增压保压→回程卸压,各阶段速度与压力独立可调。

模具温控:预热模具至180-250℃,喷涂水性脱模剂形成润滑薄膜,抑制粘模现象。

时间控制:精确计算充型时间、保压时间和冷却时间,确保金属液充分填充且不产生冷隔。

2. 循环作业流程

合模锁紧:液压驱动四根拉杆同步施压,将动模与定模紧密贴合,锁模力可达数千吨。

定量浇注:机械臂从保温炉舀取精确重量的铝液,倒入压室(误差不超过1%)。

高压压射:活塞推动压室内的金属液高速进入模具型腔,充型时间通常小于0.1秒。

增压补缩:在金属液初步凝固前施加额外压力,补偿收缩产生的缩孔。

开模取件:冷却完成后,顶出机构将铸件推出,机器人夹取转入下一工序。

三、关键技术控制

1. 真空压铸技术

原理:在充型前通过真空泵抽取型腔内空气,形成负压环境,减少金属液卷气风险。

效果:显著降低铸件气孔率,提升力学性能(抗拉强度提高15%-20%),适用于汽车轮毂等高性能零件。

2. 数字化监控

实时数据采集:传感器监测压射压力、模具温度、冲头位置等参数,反馈至控制系统。

智能调整:基于历史数据自动优化压射曲线,预警异常波动(如压力突降提示型腔堵塞)。

四、常见缺陷与解决方案

气孔/气泡:因空气卷入或润滑过度导致。可通过真空压铸减少气体残留,或降低脱模剂用量。

冷隔:金属液流动中断造成表面裂纹。需提高模具局部温度,优化流道设计使金属液平稳流动。

缩松:厚大部位因补缩不足出现疏松。延长保压时间,增设冒口或加大溢流槽容积。

裂纹:冷却速度过快引发热应力。调整模具冷却速率,增加圆角过渡以分散应力集中。

五、后处理工艺

1. 基础处理

去除毛刺:人工或振动磨床打磨飞边,注意保护基准面精度。

热处理:对要求高强度的零件进行T6时效处理(固溶+人工时效),提高屈服强度。

表面清理:喷砂或抛丸去除氧化皮,露出金属本色。

2. 表面强化

阳极氧化:在硫酸溶液中通电生成致密氧化铝膜,厚度可控,增强耐腐蚀性。

电镀/化学镀:镀镍或铬层提升耐磨性,用于装饰性零件。

微弧氧化:通过等离子体放电形成陶瓷质涂层,适合航空航天部件。

六、应用领域与特点

汽车行业:发动机缸体、变速箱壳体、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框架,兼顾轻量化与高强度。

消费电子:手机中框、笔记本外壳,要求尺寸精度高、表面光洁。

工业部件:齿轮箱、泵体、阀门,利用压铸工艺实现复杂结构一体化成型。

七、发展趋势

智能化升级:物联网技术集成,实现生产过程全追溯与自适应调控。

绿色制造:推广再生铝材利用,开发无溶剂脱模剂减少污染。

超大型化:开发万吨级压铸机,支持整车底盘等超大件一体化生产。

该工艺通过精准控制金属流动与凝固过程,结合现代数控技术,可在短时间批量生产高精度、薄壁复杂的铝合金零件,是现代制造业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形技术。

首页
工艺
全景工厂
更多